您现在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医院动态 > 各病院动态

各病院动态

三院神外|警惕“人体黑洞”——脊髓空洞症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4-03     作者:   分享到:

41岁的王女士最近出现手脚麻木乏力、走路无力、功能障碍等症状,且自感足底发凉,晚上加重,就诊多家医院后检查出为“脊髓空洞症”。

什么是脊髓空洞?这个病严重么?又该怎么治呢?

脊髓位于椎管内,是连接中枢神经和外周神经的通道。脊髓会通过神经纤维把大脑指令传递给全身各个组织,也会把全身组织的感觉反馈给大脑,所以脊髓的功能特别重要。

脊髓空洞症(Syringomyelia, SM)则是累及脊髓的慢性进展性疾患,其病变特点是脊髓(主要是灰质)内形成管状空腔以及胶质(非神经细胞)增生。好发于颈部脊髓。发病率8.4~9/10万,具有种族和地域差异。多见于20~50岁,男多于女,儿童及老年人少见。病因不十分清楚,大多数继发于其他疾病,最常见于Chiari畸形患者,也可见于寰枢关节脱位、颅底凹陷、脊髓栓系、脊柱侧弯、脊髓肿瘤,外伤及脊髓蛛网膜炎造成的粘连等。

临床表现

SM患者的症状及严重程度一般与空洞的部位、范围有很大关系。因空洞大多累及脊髓的后角,因此临床上早期出现的症状多为受损节段支配区域的感觉异常,如疼痛、痛温觉消失等,后期空洞逐渐扩展累及脊髓前角和侧角时,就会出现运动障碍及自主神经损害症状。

1.三大主要症状

(1)感觉症状:表现为颈肩、上胸部及上肢的麻木、寒冷、蚁行及疼痛等感觉。通常以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为特点,即表现为一侧或两侧的痛、温觉减退或消失,而触觉和深感觉存在,严重者可出现烫伤或刀割伤而不知。

(2)运动障碍:出现一侧或双侧上肢肌力、肌张力下降,腱反射消失及肌肉萎缩,手部的小肌肉最早受累,出现动作不灵活,严重者呈爪型手畸形。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出现上运动神经元瘫痪,表现为肌张力升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等。

(3)自主神经症状:如局限于上肢或躯干一侧的皮肤分泌异常,表现为多汗或皮肤干燥少汗。部分患者出现无痛性关节肿大,即Charcot关节。还有部分患者表现为Horner综合征等。

2.其他伴随症状

(1)咳嗽时的枕颈部疼痛不适;(2)后组颅神经症状: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呛咳等;(3)小脑共济失调症状:走路不稳,四肢动作不协调;(4)脑干延髓受压症状:打鼾、心悸及睡眠呼吸暂停,四肢运动及感觉障碍、大小便障碍等;(5)颅内压增高症状:头痛、呕吐、眼底水肿及视力下降等。

辅助检查

1.MRI检查:为首选检查,大多数空洞内液体呈脑脊液信号,可以清楚地显示空洞的节段,大小,形态、范围及脑脊液循环情况。还可明确有无Chiari畸形、脊髓栓系等先天畸形疾病,增强扫描可排除囊性病变及肿瘤性疾病。动态MRI用来评估脑脊液循环情况,术前了解枕骨大孔区脑脊液的流速及流量,术后可了解脑脊液循环改善情况。

2.X线检查:初步判断有无颅颈交界畸形或脊柱畸形等疾病。

3.CT及三维重建:评估颅颈交界区稳定性,进一步明确颅颈交界畸形关节状况;了解有无骨性畸形。

治疗

SM为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故一旦确诊,应积极治疗。治疗的关键是减少空洞内的液体,降低脊髓张力,防止脊髓进一步的损伤。因SM大多数继发于其他疾病,因此,应以积极治疗原发病为主,手术治疗多以重建脑脊液循环,恢复脑脊液动力学为原则。

如继发于Chiari畸形的患者,主要通过手术改善颅颈交界区脑脊液循环,手术方式有后颅窝减压术、后颅窝减压术+小脑扁桃体下疝部分切除术、单纯小脑扁桃体下疝部分切除术(图7)。

寰枢关节脱位伴颅底凹陷的患者,应手术尽可能恢复其正常解剖结构,改善颅颈交界处脑脊液循环。

而当上述对因治疗未带来空洞改善且再次对因治疗方式不可行时,或对一些特发性的脊髓空洞症患者,为改善临床症状或阻止病情进一步恶化,脊髓空洞分流术通常成为最后的选择。目前主要的分流方式主要有脊髓空洞-蛛网膜下腔分流术、脊髓空洞-腹腔分流术及脊髓空洞-胸腔分流术(图8)。因胸膜腔内为负压,感染风险较分流至腹腔小,且可在一个体位下完成手术,目前成为多数学者首选的空洞分流方式。

 1.png

小脑扁桃体下疝切除+小骨窗后颅窝减压患者术前术后MRI

A:小脑扁桃体下疝及空洞明显;B:术后下疝切除,延髓背侧脑脊液循环通路改善,箭头所指空洞明显改善。

2.png

脊髓空洞胸腔分流术前术后MRI

A:Chiari畸形Ⅱ型行后颅窝减压术,术后颈胸段脊髓空洞无改善;B:空洞胸腔分流术后,MRI显示空洞明显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