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病院动态
西安市第三医院病理科开展HK2尿液无创筛查膀胱癌科普,早筛早诊早治,无创安全精准。
膀胱癌:人均经济负担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
提到膀胱癌,许多人感觉有些陌生。膀胱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肿瘤之一,特点是多中心性及易复发性。因为症状不明显常被忽视,使它隐藏和发展。2017年WHO《泌尿系统及男性生殖器官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中尿路系统肿瘤组织学分类中膀胱癌的病理类型包括膀胱尿路上皮癌、膀胱鳞状细胞癌、膀胱腺癌,其他罕见的还有膀胱透明细胞癌、膀胱小细胞癌、膀胱类癌。其中最常见的是膀胱尿路上皮癌,约占膀胱癌患者总数的90%以上,通常所说的膀胱癌就是指膀胱尿路上皮癌。膀胱癌在疾病早期的时候及时诊断,可以有效控制病情进展。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至关重要。
全球范围内,膀胱癌发病率居全部恶性肿瘤的第11位,男性恶性肿瘤的第7位。我国膀胱癌发病率为6.61/10万,男性发病率是女性的3.3倍。
膀胱癌具有男性发病率高和术后易复发的特点,患者手术治疗后需要长期随访,综合花费高,被认为是人均经济负担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
膀胱癌的临床表现
血尿是膀胱癌最常见、最早期的症状,尤其是反复全程无痛性血尿,可表现为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这种血尿往往是无痛的、间歇性的,能自行减轻或停止,极其容易造成疾病已经痊愈的错觉。除了血尿,患者也会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即膀胱刺激征和盆腔疼痛为首发表现,需警惕。
致病原因众多,吸烟是最确定的危险因素。
膀胱癌的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研究证实,以下诸多因素都可能导致膀胱癌的发生:
吸烟。吸烟是最确定的膀胱癌致病危险因素,约50%的膀胱癌患者有吸烟史,吸烟者膀胱癌患病风险增加2-5倍,并与吸烟强度和时间成正比。长期接触化学用品。比如从事纺织、染料制造、橡胶化学、药物制剂、钢铁制造、油漆生产等特殊职业的群体,以及经常接触染发剂的人群。膀胱癌家族史。有家族史者,发生膀胱癌的风险明显增加。年龄。膀胱癌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升高,50-70岁是高发年龄段。我国45岁以上男性发病率已超过27/10万,并呈逐年上升趋势。
其他。如膀胱内长期慢性炎症刺激、长期异物刺激(留置导尿管、结石),大量摄入脂肪、胆固醇、油煎食物、红肉、抗氧化剂补充剂,长期饮用砷含量高的水等。
诊断痛点:当前缺乏无创便捷的膀胱癌筛查手段
早筛早诊早治对膀胱癌患者很重要。
膀胱癌患者若在早期(Ta-T1期)得到诊治,5年生存率可达91.9%,若在晚期(T4期)才得到诊治,5年生存率仅为10.2%。此外,患者治疗后需要长期随访,被认为是人均经济负担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膀胱癌筛查缺少特异性的早期筛查指标,多数是在患者出现肉眼血尿才得以诊断,因此膀胱癌早期发现、早期诊断的概率较低。当前膀胱癌诊断主要方法有膀胱镜检查、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影像学检查。但这些方式不太适用于大规模筛查,需要寻找有效便捷无创的手段。
创新方法:HK2尿液无创筛查-膀胱有癌,尿液先知
目前,我科引进了HK2尿液无创筛查技术及其配套产品Uro能™。HK2尿液无创筛查,利用糖代谢标志物HK2检测尿液中代谢异常的肿瘤细胞。这一技术基于1931年获得诺贝尔奖的Warburg效应,该效应是全球公认的肿瘤十四大重要特征之一,指在氧含量正常情况下,肿瘤细胞将糖酵解作为主要的葡萄糖代谢形式。此效应被 Nature 评为近20年人类癌种研究领域的14大里程碑进展之一。目前Warburg效应广泛应用于PET-CT,HK2检测方法即类似于体外给每个细胞做PET-CT。HK2检测采用的免疫-细胞检查(ImmunoCyt)方法,已获得美国食药监局(FDA)批准,并收录进我国《膀胱癌诊断治疗规范》。
HK2检测使用的膀胱癌尿液无创检测产品Uro能™,可覆盖膀胱癌、肾盂癌、输尿管癌、尿道癌,通过尿液即可检测,具有无创便捷、快速筛查、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等特点。
尿液检查,无创安全, 尿液标本如何采集?
HK2尿液无创筛查,是依托于诺奖成果Warburg效应,仅需采集新鲜中段尿液50毫升,非晨起第一次尿,留样前不要大量饮水,留样后及时送检。通过液基制片对尿液中脱落的细胞进行糖代谢标记物为主的免疫荧光染色,使用与PET/CT相同原理的葡萄糖高代谢特异性标志物,达到精准检测肿瘤细胞的目的,相当于体外给每个细胞做PET- CT。相对于传统的检查方法,有较灵敏的鉴定效果、显著的特异性,还具有更精确的筛查能力,只需50mL尿液,即可实现膀胱癌早期筛查、辅助诊断、复发监测。真正做到无痛、便捷、准确的守护您的膀胱。
参考资料:
· 国家卫健委《膀胱癌诊断治疗规范(2018版)》· 《中国泌尿外科和男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2019版)》· 《现代肿瘤学(第三版)》· 《韩苏军, 张思维, 陈万青,等. 中国膀胱癌发病现状及流行趋势分析[J]. 癌症进展, 2013(1):7.》· Hanahan, D. (2022). "Hallmarks of Cancer: New Dimensions." Cancer Discov 12(1): 3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