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医院动态 > 各病院动态

各病院动态

新“武器”|治疗颅内动脉瘤 血流导向装置显神通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5-16     作者:   分享到:

近日,

西安市第三医院神经外科团队

成功开展

血流导向装置(颅内密网支架)置入术治疗颅内

动脉瘤,

标志着医院神经介入技术再上新台阶。

市三院神经外科张世荣主任表示:

血流导向装置可以重建血管内血流方向,使动脉瘤血栓化,血管内皮的再生及修复,最终使瘤颈闭合而治愈。血流导向装置作为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重大突破,体现了传统治疗理念上的转变,为复杂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带来了全新方法。

病例回顾

患者系中年男性,体检发现右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动脉瘤形态不规则,并且已经出现了子囊,有破裂的风险。

图9_副本.png

    本次选用Pipeline Flex支架:

图8_副本.png

支架的孔隙更密,支架释放后,动脉瘤腔的血流已经明显瘀滞、减缓。

图7_副本.png

手术历经1小时结束。

患者术后无不适,目前已出院。

图10_副本.png

科普课堂

什么是颅内动脉瘤?怎样得知自己是不是动脉瘤患者?

颅内动脉瘤是发生在颅内动脉壁上的异常膨出,这类膨出往往提示局部血管壁的薄弱,可以理解为汽车轮胎的“鼓包”。据报道,约3%-5%的人们患有颅内动脉瘤[1]。未破裂的颅内动脉瘤,由于很少出现症状,因此不容易被发现,那些被发现的颅内未破裂动脉瘤,大多是检查其它疾病时,意外发现的[2],常规的无创筛查方式首选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最终的确诊,需要依靠金标准——脑血管造影检查(DSA)。

图1 箭头所示部位即为动脉瘤_副本.jpg

箭头所示部位即为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有什么危害?

动脉瘤在未发生破裂时,往往没有任何症状,而一些生长于特殊部位的动脉瘤,则可以伴随或轻或重的临床症状,如:后交通动脉瘤压迫动眼神经时,患者可能出现一侧眼睑下垂(睁眼困难)。

然而,颅内动脉瘤一旦发生破裂,轻者出现突发的剧烈头痛,大部分头痛位于枕部、颈部(后脑勺、脖子),重者直接陷入昏迷或死亡,因此,颅内动脉瘤的破裂具有高致残率、致死率。

颅内动脉瘤是怎么形成的?什么情况下会破裂?

目前颅内动脉瘤的成因尚不十分明确,常见的颅内动脉瘤是囊状的,这类动脉瘤中年女性好发,此外,高血压病、吸烟也是高危因素[3],大部分的发生原因是血流对血管壁的冲击。

影响动脉瘤的破裂因素很多,比如说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动脉瘤形态的不规则、子囊的形成等等,虽然并不是所有的动脉瘤都需要预防性治疗,但是如果经神经外科专科医生判断动脉瘤具有高破裂风险时,则应当给予积极治疗。

颅内动脉瘤如何治疗?

人们对颅内动脉瘤治疗的研究已经有近一个世纪的历史了,目前的主流治疗方式包括开颅夹闭以及介入栓塞两大体系,治疗的根本目标是阻断血流进入动脉瘤腔内。

图4_副本.jpg

传统的介入栓塞治疗

图5 血流导向支架植入后,有效起到了导流的作用_副本.jpg

密网支架治疗

血流导向装置(密网支架) 是一种具有血流导向作用的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支架,其通过引导血流方向,使得血流直接通过动脉瘤瘤颈,造成动脉瘤内的血流减缓、形成瘤内血栓,促进动脉瘤瘤颈处新生血管内膜以达到修复载瘤动脉的目的。

图3_副本.jpg

6个月随访, 沿着支架支撑的新内膜完全覆盖动脉瘤颈。动脉瘤内有非成熟血栓(H&E,原始放大倍率X20)。

图6a_副本.png

图6b_副本.png

血流导向装置术现已被国际上广泛应用于颅内动脉瘤的栓塞治疗以及替代既往的支架辅助动脉瘤栓塞技术。

市三院神经外科

西安市第三医院神经外科脑和脊髓血管病组是神经外科的一个主要分支,组内成员均接受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多年的正规专业培训,主要从事脑和脊髓血管病的综合治疗,其中包括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栓塞治疗、开颅夹闭治疗,脑和脊髓血管畸形的介入栓塞治疗、显微手术切除治疗。 

参考文献

[1] Etminan N, Rinkel GJ. 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 development, rupture and preventive management. Nat Rev Neurol. 2016 Dec;12(12):699-713.

[2] UCAS Japan Investigators, Morita A, Kirino T, Hashi K, Aoki N, Fukuhara S, Hashimoto N, Nakayama T, Sakai M, Teramoto A, Tominari S, Yoshimoto T. The natural course of unruptured cerebral aneurysms in a Japanese cohort. N Engl J Med. 2012 Jun 28;366(26):2474-82.

[3] Xia N, Liu Y, Zhong M, Zhuge Q, Fan L, Chen W, Yang Y, Zhao B. Smoking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Aneurysm Size in Patients with 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Aneurysms. World Neurosurg. 2016 Mar;87:15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