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医院动态 > 各病院动态

各病院动态

沉默的杀手——骨质疏松症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5-10     作者:   分享到:

骨质疏松症被称为“沉默的杀手”,骨质疏松性骨折是是老年人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骨质疏松的现状

据统计,骨质疏松症患者中发生胸腰椎骨折的风险高达9%~10%;全球范围内平均每22秒发生一次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同时骨质疏松骨折患者5年内死亡率高达23%~34%。

有研究指出,我国居民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为12.5%~14.8%,其中60岁以上女性更是高达60%。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以上数据正在逐年增长。

骨质疏松已成为我国面临的重要公共健康问题!

微信图片_202205091433531.png


二、什么是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症 ( osteoporosis,OP) 是最常见的骨骼疾病,是一种以骨量降低、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

举个简单的例子,正常的骨头就像是“饼干”,而骨质疏松后的骨头就像是“苏打饼干”又酥又脆。

微信图片_202205091433532.png

正常骨头(左)和骨质疏松(右)

三、骨质疏松好发人群有哪些?

       从临床统计来看,老年人、黄种人、家族史、绝经年龄、激素等药物使用、低钙摄入、低Vit D、吸烟、缺乏活动、低体重(<57公斤)等是骨质疏松的高危因素。尤其绝经后女性,更受骨质疏松和骨质疏松性骨折“偏爱”。据统计,我国65岁以上女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高达51.6%。

微信图片_202205091433533.png

四、骨质疏松的危害

      骨质疏松症患者随着骨结构的变化会出现多种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疼痛(腰背酸痛或全身酸痛)、脊柱变形(身高变矮和驼背),但其最严重的危害为脆性骨折。

微信图片_202205091433534.png


     临床上,骨质疏松性骨折常见于胸、腰椎,髋部,桡、尺骨远端和肱骨近端,是影响老人健康甚至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如何诊断骨质疏松?

      临床上,骨质疏松症的诊断“金标准”为双能X线,其对骨质的评价主要为“T值”和“Z值”。

 微信图片_20220509143628.png

        T 值是一个相对的数值,反映的是受检者与青年人之间的骨密度差异,适用于诊断原发性骨质疏松(主要指绝经后及老年性骨质疏松),但不适用于儿童、绝经前女性及<50 岁的男性。

        T 值的标准为:-1<T 值<1 表示骨密度值正常;-2.5<T 值<-1 表示骨量减少,说明有骨质流失;T 值<-2.5 表示骨质疏松症;T 值<-2.5,同时伴有一处或多处骨折,表示严重骨质疏松症。

        Z 值是将被检者的骨密度与同性别、同年龄正常人群的骨密度平均值相比较,即 Z 值=(受检者骨密度值-同龄人平均值)/同龄人骨密度标准差。

        Z 值的判定标准为:Z 值>-2 表示被检者骨密度在正常同龄人范围之内;Z 值<-2 表示被检者骨密度低于正常同龄人,出现骨质疏松的可能性较大。

        需要提醒的是,Z 值正常并不表明被骨密度完全没有问题,例如,老年人 Z 值正常,但并不能代表其一定没有骨质疏松或是骨折风险很小。

微信图片_202205091433535.png


骨质疏松标准

六、哪些人群需要做骨质疏松筛查?

       临床上,医生通常建议以下人群在筛查双能X线:

微信图片_202205091433536.png

七、骨质疏松的治疗和预防

      骨质疏松的治疗主要是根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选择药物治疗(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地舒单抗、双膦酸盐、降钙素等)、卧床休息、支具治疗、功能锻炼和外科手术干预(椎体成形PVP、后凸成型形PKP和固定融合/减压固定融合术等)。

微信图片_202205091433537.png


PVP和PKP示意图

       当然,相比较治疗,医生更建议预防。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骨质疏松预防的“三大原则”为补钙、运动疗法和饮食。这也提醒骨质疏松人群生活中应该有意识地开展预防工作,将骨质疏松症“拒之门外”。

       西安市第三医院脊柱外科提醒:

       骨质疏松症患者可能低能量损伤的情况下发生椎体骨折,出现腰背部剧烈疼痛,影响正常生活。因此,一定要做好骨质疏松预防工作,必要时到医院查双能X线明确骨量丢失情况,如果确诊为骨质疏松症,一定要及时进行系统治疗,同时注意避免跌倒、摔伤。